第54章 第五十四章(3/8)
不着,告发陈鹏年虎丘反诗的折子让他怒不可遏。不是因为诗中的用词,而是因为这份折子背后的动机。
“朕不安。”
康熙将折子扔给了曹寅,“好好瞧瞧,你给朕说明白了,在虎丘究竟发生了什么”
曹寅一头雾水,虎丘能发生什么
半个月前,他与陈鹏年等人去苏州查账,路过虎丘顺便逛了一圈而已。没有惊马,没有拦路告状。一切正常到不能更正常,一桩怪事都没有发生。
等到看完折子,曹寅是不知不觉冒了一身冷汗。
虎丘之行,陈鹏年确实做了两首诗。不只陈鹏年,同行的四位官员也都写了一两首诗,全都是吟诵虎丘。
当时谁也不觉得有问题。
曹寅亦是持有相同想法,谁能想到这本折子竟然能做此曲解。
曹寅扑通跪下,恨不得把一颗忠心掏出来让康熙看清楚。
“皇上,这是欲加之罪啊奴才敢对天发誓绝无异心。当时,陈大人确实作了这两首诗,但它就是咏景诗而已。
陈大人办案兢兢业业,公正严明。奴才敢说,攻讦他的人寻不到其余错处,才会罗织这般罪名。”
此时,曹寅坚定地站在了陈鹏年的一侧。
一方面,根据他的亲眼所见,陈鹏年确实是为数不多不为强权、为民请命的官员。
另一方面,自从他开始辅助调查索额图,就是站到了索额图一党的对面。这不是主动选择,而是皇上的要求。
他不只是江宁织造,更是康熙在江南安插的密探。
像他这样的身份,需要对信息度有高度敏锐性。
他与陈鹏年一起去的虎丘,当场没能听出诗词有歧义,那就绝不能让这诗词被打上反诗的标签,否则就是他的工作失误。
于公于私,曹寅没有道理不帮陈鹏年。
看清了这份奏折的书写者,是淮安府下辖的任县令。任县令没有同去虎丘,又是从哪里得知的诗词
不似旧时文人挥墨留书于山岩,当时做诗也就同行一圈人知道。
这个月为了查案忙得很,也没搞什么诗会,至多是有人将诗词誊抄下来,那意味着有当时的同行者告密了
康熙经过几个时辰调节情绪,已经不似中午般怒意外露,但更加坚定要查清楚这份折子的隐情。
“朕给你三天查明白来龙去脉。是谁把陈鹏年的诗词泄露了出去,这个任知县背后都有点什么人。但凡相关者,一个都不能错漏。”
“奴才遵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