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体察民情,问题多多(2/3)
大,流民之多,自己即便救济不了全部,但辖地内的流民,自己却要尽最大可能让他们有吃的、有住的、有穿的。
随身携带的食物都分出去了,留下来也只是给心里添堵,华雄一狠心猛地加快速度。
一路策马前行,李儒、陈宫知道华雄心里不好受,都没主动挑起话题。
又走了数十里后,华雄看着远处的村落和田野,眉头再次皱了起来。
李儒心中疑惑,当即问道:“主公,怎么了?”
华雄指了指前方的村落和田野,语气有些凝重地说道:“李军师,你看那里,现在本来到了生火做午饭的时间了,可村落内却是炊烟袅袅。”
“再看四周的田野,马上就要进入四月天了,可此时的田地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关中农业生产凋敝啊!”
李儒点点头,没有接话,这种情况他早已了解,也正因为非常清楚,他才特意邀请华雄一起前来体察民情,让华雄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进村看看!”
华雄策动战马,慢慢向村落走去。
到了村口,华雄看了一下道旁石碑,知道这村子名叫乔石村。
华雄翻身下马,和李儒、陈宫一起进入村子。
四处看了看,乔石村给华雄的感觉是房屋破败,人烟稀少,整体缺乏生气,
华雄敲了一间农户的门,向开门的老头问道:“老人家,去年的收成如何?”
老头唉声叹气回道:“不太好,家里缺少劳动力,年收粟米三十石,官府拿走十石,家人时常饥饿,春天食花、夏天食草、秋天食果、冬天食茎,勉强果腹。”
华雄闻言默然。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主食得不到充足供应是常态,粮食不足,就吃糠菜、瓜果、橡实、榆叶、桑葚。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东西甚至被作为主食端上餐桌。
太平时期,如果不出现灾荒,耕种三年会有一年余粮。
但自从黄巾之乱起,天下就没太平过,战乱频发的情况下,耕种三百年都不会有余粮。
华雄又问道:“老人家,我看你家后面有一个挺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不少果蔬、桑枣,应该会有余钱吧?”
老头摇头道:“这位大人,只凭这点收成哪里还有余钱。”
“家里即便再节省,还是需要添置衣裤、鞋袜、头巾、油、盐、酱、醋、碗、锄、镰、斧,这些可需要不少钱。”
“闲时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