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章 寂寞沙洲冷(1/2)
元丰三年的冬天,苏轼寓居黄州的定慧院。
有一天晚上,外面凄清寒冷,万籁俱静,一弯新月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别人都早已进入梦乡,唯有苏轼辗转难眠,还在独自漫步。
这时,他一抬头,正好看到一只大雁在林间不断穿梭,千回百转仍不愿栖息。这不由得让苏轼想到了自己。这只孤雁飞来飞去,宁愿落在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便拣一根树枝来栖息。而他因不愿迎合官场的污浊,而被小人陷害至此。他也愿和这只失群的大雁一样,独来独往,甘愿忍受这凄寒之苦。那缥缈若仙的孤鸿影,正是苏轼孤高寂寞的心。
他宁可幽居在偏僻荒凉的黄州,也不愿随波逐流,去做违背内心原则的事情。
于是,两阙“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的《卜算子》横空出世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史料记载,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此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苏轼因为高尚的人品,出众的才华,不屈的精神让很多人都非常钦佩他,其中也包括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女。
原来定慧院有位温都监,家里有个女儿颇有姿色,年方十六,虽然已经到了及笄的年纪却不肯嫁人。其实她的芳心早有所属,她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词,听说他本人要来,真是喜不自禁。
少女家离苏轼居住的地方不远,她每天夜里都能听到苏轼的朗诵声音,就经常徘徊在他的窗下,苏轼察觉后推开窗子向外张望,却看见一位少女女逾墙而去。苏轼旁边有一姓黄的读书人,苏轼误以为是少女夜会情郎,便在女子再来之时,帮忙牵起了红线,少女伤心离去。
此后,听闻苏轼又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少女因为思虑过度郁疾而死,葬于沙洲之东侧。
多年后,当苏轼再次踏上黄州这片土地时,便听说了少女的死讯,后少女的父亲对苏轼说出了她的心思。
原来她早已暗恋苏轼许久,非他不嫁,当时年已六十的苏轼只能慨然长叹,就特地为她写下了这首词。
这一段子的真实性如何,我们无从考究。
只是有宋人王之望曾认为此词出《高唐》《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