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 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1/2)
就在苏轼在黄州的定慧院安顿下来之际,他的弟弟苏辙由于他的牵连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此时的苏辙,已经别过了恩公张方平,带着张大人给兄弟二人的赠诗正在一路南行。
春雨中,苏辙一行已经到了高邮的地界。
而与此前做太守时的熙熙攘攘、前呼后拥不同,苏轼在夜宿黄州的禅智寺时,已真切地体验了一把人间清凉的苦楚。
夜半时分,佛灯渐暗,饥饿的老鼠早已等不及地争相出来觅食,山雨欲来前的大风,刮得修竹发出呜呜的鸣响。
苏轼不由得想起了少年时曾在一座破院的墙壁上看到的诗句,“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当时不知何人所写,“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但是今天的场景却使得他真正体验了那两句诗的处境。
原来,苏轼少年时所见到诗,为潘阆《夏日宿西禅寺》里诗句。说起来,二人似乎在诗词上还真有缘分。
潘阆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著名隐士、文人、词人。此人疏狂放荡,但诗词俱工,有诗名。尤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时人画《潘阆咏潮图》,王禹偁等曾为序赞。其中《酒泉子》词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最为世人传诵,苏轼亦爱之,书于玉堂屏风。
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弟弟苏辙就警告他,此次入狱皆因“祸从口出”,从此以后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少写些诗词。但苏轼真是无可救药,出了监狱就赋诗一首以作纪念。
诗云:“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真性情的苏轼,真实真醇,作诗是他的天性使然,也可能是从陶渊明那里悟来的。初到黄州的苏轼,在逐渐和贬谪之地建立感情之余,早把流放地赠予他的苦难与失败,当作“逐东风转良夜”的前兆,逐渐摆脱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来到黄州,寓居在定惠院,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是北宋年间有名的古刹。
有一次,苏轼在月夜偶出漫步,春意盎然里,他作了两首《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的诗。
罹难之余的苏轼仍心有余悸,他闭门谢客,任由评说,颇有隐居之感。两首诗都是全篇除首尾二联外,皆用对仗句,风格极为清峭。
初到黄州时的苏轼,刚刚经历了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心绪是复杂紊乱的,他宁愿做一个与世隔绝的“幽人”,与明月清风为伴,排解心中郁闷。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