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凌虚台记》行文里的玄机(2/2)
自己的四川老乡赵荐的留名。想起此前在凤翔府的大雪天,病中的自己收到赵荐来信时的欣喜,如今已是“故人渐远无消息,古寺空来看姓名”。
宋时的官员出行祷雨,必须要在黎明进行,因此要在五更是前往。所以说夜半三更时是不能睡着的,而山中僧舍又没有更漏可听,只有麻烦仆夫频频出门看天上的北斗星了。
《夜航船·天文部·星》载: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瑶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之为斗。
苏轼问了几次,仆夫都说斗杓尚倾,故苏轼根本不能睡下,只得起来闲观,所以才会发现壁上赵荐的题诗。
七月二十六,苏轼一行五更开始启程,到磻溪时天色尚未明。
这日,在磻溪祷过雨,苏轼将前往虢县的阳平镇,中途在岐山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的麻田青峰寺的下院翠麓亭休憩。
苏轼觉得不到这一峰前的寺院,就是白来渭上了,这里“谷映朱栏秀,山含古木尊”,清人王文浩认为这首押上平十三元韵的诗中,“尊”字押的玲珑剔透,只有在山中穿行过的人才会知其精妙,若是仅觉得这个尊字表达的是古木的厚重就失之于浅薄了。
及次日,苏轼从阳平镇出发,往斜谷方向而去,夜宿郿县西南三十里的南山中盘龙寺,“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褒斜谷,长一百七十里,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在苏轼的眼里,此山后,巴蜀近在咫尺,不知何时才能够归耕家乡江边的田里,真想心随南飞的大雁回到蜀地怀抱里。其实,蜀本是以褒斜为前门,而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市辖区)者,蜀之扞蔽也。
苏轼一行到了下马碛,在此处的北山僧舍见到一座怀贤阁,此阁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苏轼祷雨虢县之磻溪,这里是必经之地,所以能看见郿县的五丈原。建安十二年八月,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入亮营,诸葛亮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五丈原西侧今尚有落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