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成本(1/3)
在金钱开路的前提下,很快李景澜就在闽南行省的沿海地区,采购了一大批成熟或者半成熟的鳗鱼。
然后通过专门的**海鲜运输船,将这些鳗鱼运输到卡拉瓜岛这边。
与此同时。
李青叶也收到了另一个消息。
通过卫星电话,出海捞鳗鱼鱼苗的康南向他汇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吕宋海沟附近的野生鳗鱼繁殖海域中,玻璃鳗的数量变得异常稀少。
根据康南和十几个同行的交流,此时玻璃鳗的数量只有往年的几十分之一。
很多捕捞船忙碌了几个星期,就捕捉到几十斤鱼苗,而往年则可以捞到几吨鱼苗,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李青叶自然明白,这是过度捕捞的恶果开始体现出来了,同时这也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在野生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会迅速抬高鱼苗价格,同时也会激发资本的投入。
现在他必须快速研发出低成本的鳗鱼繁殖技术,避免其他公司研究出相类似的技术。
目前对于鳗鱼人工繁殖研究最深入的研究机构,是来自东瀛的一个研究所,他们已经可以实现鳗鱼的人工繁殖,就是生产成本太过于感人了。
东瀛研究机构研究出来的技术,是通过激素刺激和环境调节,促使成熟的鳗鱼进入繁殖状态。
目前一尾人工繁殖鳗鱼的生产成本达到6万美刀。
而野生鳗鱼苗的批发价,为5000尾玻璃鳗7000~12000美刀。
两者价格相差太大,人工鳗鱼苗根本不具备竞争力。
李青叶看过那个研究所的相关论文,甚至还通过黑客手段,将对方的网络翻了个底朝天。
虽然那个研究所隐瞒了一些关键数据,近期又将生产成本压到了1尾4万美刀左右。
但是李青叶并不看好他们,因为这一套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在于特殊的激素,而那几种特殊的激素,成本摆在那里。
他利用东瀛研究人员的数据,推导出了一整套技术。
“关键在鳗鱼的特殊性激素上,目前这种激素无法人工合成,而作为替代的几种激素价格也不便宜,还容易导致鳗鱼出现发育异常。”李青叶理清了思路。
很快他就开始了实验。
首先通过各种激素的联合作用,加上模拟环境压力的刺激,促使鳗鱼进入性成熟状态。
就找到了那种特殊的鳗鱼性激素,并提炼出来。
对比了鳗鱼性成熟之前和之后的基因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