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节 善后杂谈(3/5)
马车为支柱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大批的壮年劳力汇聚在这三个行业里,整个社会面貌欣欣向荣,一片蓬勃之势。
疏浚河道之后,大批人手又开始对遭灾后的住宅小区进行维护。这次风灾受害最大的,就是穿越众最早建造的那批宿舍。
当初由于事业刚开张,各方面资源不足,所以由郑洋洋设计的那批宿舍在屋顶结构上就薄弱了一些。于是台风过境,大批榫卯结构的老宿舍屋顶被掀飞,还有少量倒塌,屋里的人统统被浇成了落汤鸡。
而这次维护,则要将所有问题一趟解决:老宿舍的屋顶会按照新宿舍的屋顶结构重新安装,结构会被加强,所有隐患都会被排除。
随着移民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成份的日趋复杂,赤崁这边的住宅区也随之做出了不断的调整。从最初一水的的10人宿舍,到后期的40人大宿舍,再逐渐进化出大批独居小户,社会的演变很明显。
而这种演变和工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早期的人力夯桩,到后期的煤气砸桩机,再到抛弃榫卯结构,开始大面积使用铁钉和木螺丝穿越众设计的这些简单线条的宿舍楼,其实内部的科技含量是一直在提高的。
要知道,如果不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的参与,完全凭借人力去“组装”这些积木房屋的话,那么宿舍建造的速度肯定跟不上移民涌入的速度,更遑论那些专门为完整家庭准备的独居小屋了。
现如今的赤崁新区,已经有了后世那些民居小镇的模样:一排排木质小楼被笔直的道路分隔成平整的棋盘,所有小区都被路旁整齐的香樟树所隔离。干净,整洁,由碎石子铺成的路面上,挂着车斗的煤气班车在缓缓移动,上面坐满了面色红润,穿着麻布恤和七分裤的工人。
永远最热闹的地方自然就是宽度达到30米的赤崁水泥大街了。搞笑的是,这条街在原本的设计图中宽度只有4米后来发现情况不妙,赤崁区政府才紧急将几排简易宿舍推倒,拓宽了街道。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谁。要知道,穿越众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