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永远不能忘本(1)(2/3)
“这条路,任重道远!”秦璐说完,叹了口气:“77级大学毕业生,多少单位抢着要人,燕京有多少单位等着你们。
可是,你们几个,却偏偏放弃了优越的条件,选择了这么一条,没人愿意走的路……
你们别嫌我唠叨,之所以跟你们说这些,是因为发生在身边的这种事情太多了。”
……
那天,在去往燕京的火车上,秦璐对大家说起了上山下乡时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曾经插队的那个地方,是西北最穷的一个县,是全县最穷的公社。
976年底,公社把我从生产队抽调到公社,参加对贫困户的调研工作。
在公社期间,几乎每天清晨或傍晚,我都可以看到一个哑巴老头儿推着豆腐车,在镇子上慢慢走着。
车上的蓄电池喇叭里,发出一阵阵清脆好听的女声:卖豆腐,正宗的卤水豆腐!豆腐咧。
我很好奇,有人就告诉我,那喇叭里的声音,是哑巴老头女儿的声音。
听人这么一说,我就更好奇了。
他们就告诉我,发生在这个哑巴老头身上的一段故事。
这个老头有一个女儿,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汪海莲。
汪海莲家里很穷,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依靠哑巴的爸爸每天清晨或傍晚,摇着铃铛走街串巷卖豆腐。
最早的时候,豆腐车上并没有女儿清脆的声音。
从汪海莲懂事的那一天起,她就因为有一个哑吧爸爸而感到羞耻和屈辱。
有的小孩儿,被大人使唤着来买豆腐,拿了豆腐不给钱就跑。每当这个时候,爸爸只会伸直着脖子,着急的喊不出声。
而汪海莲只会伤心地看着爸爸,然后一声不吭地走开。
在她心里头,从来不恨那些孩子,只恨自己的爸爸是个哑吧。
汪海莲的妈妈去世的很早,走的时候没有留下遗像,只有出嫁前和哑巴的一张黑白两寸合影,这张照片一直镶在家里支架方镜的背面。
每当哑巴老头被女儿冷淡的时候,他就会翻过支架方镜的背面,默默地看着老伴,一直看到必须干活儿了,才默默地离开。
汪海莲一生中最痛恨的是,别的孩子叫她“哑吧家的丫头”。
当骂不过那些孩子的时候,她就会跑回家,站在正在磨豆腐的爸爸面前,唾上一口唾沫。
虽然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别的孩子骂她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当她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骂爸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