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刘岩走马上任(3/4)
。
“上山下乡运动,使得每一位来自城市的青年学生,学会了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了我们国家的国情,尤其是农村的实际情况。
他们亲眼看到、并亲身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差别是多么巨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极大反差。
但是,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很多人逐渐清醒认识到了一个现实。
那就是:要彻底改变华国农村贫困面貌,并不是靠着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着祖祖辈辈的农耕作业方式就能实现的。
更不是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就能实现的。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一个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观念转变的漫长过程,是一个传统农耕思维向时代发展思维改变的痛苦过程。
值得庆幸的是,这么多年来,这一代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三大实践活动中,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认识了社会、学会了思考。
在从农民乡亲们那儿学到了勤劳、纯朴、智慧、韧性和忍性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
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体察国情、民情,关切民族命运,期盼华国稳步发展的政治品格,以及对华国政治变迁的特殊感受。
曾经在华国大地上所发生一切,并没有使这些人因此而淡薄政治,而是以一种更深沉的目光去观察华国的政治……”
……
“刘岩,你想过没有
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每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能动性,为今后华国新农村的建设发挥作用,这将会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如果国家在各方面的政策和条件能跟得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缩小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差别,实现华国农村的繁荣,并不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儿。”
“裴书记,我认为,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太难。
但要实现您所说的那个目标,乡村道路交通、教育事业、医疗水平这三者是关键,否则很难吸引人才,更留不住人才。
如果没有人才,我们国家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就没有后劲和动力。
我在源平之所以要从竹器厂开始,不仅仅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用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当地产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