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5/6)
大白话,极对老朱的胃口。
老朱心里对这“第一位娘娘奖”得主,已经首肯了。但他没忙着说,而是翻了那下边的奏疏。只见奏疏的名字是——《论织造疏》。
再翻开那内容,写的不多,只是很简单地分析了娘娘奖和戴思恭奖的差别:
【医者多为儒士,本通文墨,将那知识写成就书乃是极为简单的事情;而普通百姓,无论男女,却空有技艺,而难以将其落笔整理,此为朝廷政策疏漏之处。】
后边也有写此问题的解法:
【广派朝廷国子监学生、或当地教谕训导等,为有技艺的百姓,录入技艺,编纂成册,再由朝廷筛选推广。
但选用录入之
辈,须得品德高尚,谨防冒名顶替,巧取豪夺之事。】等老朱看完了,朱棣察言观色:"爹你觉得如何?"
老朱:“倒是不错的想法,不过……国子监学生,通阴阳水利的也不多。再什么养蚕织造,他们又懂得什么呢?更别说日前我问了几个教谕,那教谕竟然连当地的事都不知道,惹得我把他痛骂了一顿。像这等教谕,如何能指望他们搞清楚这专业技术?"
朱棣连连点头,欲言又止。老朱斜眼看他:“有什么赶紧说。”
"所以这事儿我与王妃议了议。”朱棣一横心,说了,“我觉得,还是得让天下的女子能识字读书,才可以啊。"
当老朱缓缓扣出这个问号的时候,他觉得此时的朱棣,可能不是自己的儿子。
"你在说什么空口白话?你知道读书要花多少钱吗?笔墨纸砚多贵啊?束修多贵啊?那平民百姓的儿子,不识字,不读书,是因为他们不想识字,不想读书吗?"
"不是爹你想的那样的四书五经。"朱棣解释,"是类似那种纺织学校,在教授纺织的时候,学点数学和简易文字便好了。这是安身立命的一项技术,我想,虽然还是会有女子无法去读,但是,也总有些女子能够去读吧。"
老朱去掉了刚才的那个问号。他承认,朱棣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朱棣又补充:"而且,闺阁里识字的、学四书五经的女子其实是有的。只是从没有这种女校,让她们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至多也就是相夫教子。"
老朱骂朱棣:"相夫教子还不够啊?你还想咋滴,你想上天吗?"
朱棣:“我的意思是,解放生产力,她们只在家里,生产力是小的,出来了,生产力就是大的!越来越多的人学了东西,我们大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东西。"
老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