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7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四)(4/5)
安缓缓坐下,原本的风仪也染上了一丝焦灼,眉间的皱纹可以夹死苍蝇。
“没想到,世家居然零落至此”
那些战乱的场景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更让人觉得战栗的是,他从中察觉到了一种历史轰然向前行,凡夫俗子站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的无力感。
该如何破局
天幕无情,仙画还在继续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就是军镇出身,他很害怕其他的军将也学他,所以重文轻武,实行“以文治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新帝登基。
在礼部官员以及宗室族老的陪同下,他来到皇宫的一处密室。
密室里立了一块碑。
负责祭祀的皇室族老肃然道“官家,此碑乃太祖陛下亲立,还请官家记在心中,恪守祖宗家训。”
新帝肃然行礼,跪拜于前。
所有人远离。
只剩一礼官以悠长语调恭读
誓词
“其一,
柴氏子孙,
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新帝叩首。
整个宋朝,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的地位的确很高,而且因言获罪的极少。
就好像苏轼的乌台诗案,若是放在明清,那肯定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好在他生在北宋,也就只被下放,最后还起复了。
据说在赵匡胤在位时,有翰林学士醉后思念前朝君王周世宗柴荣,赵匡胤也没有追究他的罪过,只是摆摆手说他喝醉了,让他去吧。
可见,当时的环境氛围是很宽松的。
而只有这样宽松开放的环境,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加蓬勃。
陈寅恪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武周。
太平公主嗤笑一声“周世宗柴荣,柴氏子弟”
从小生活在权力中心的她,即使是用自己的脚趾盖想都能知道,想必这赵匡胤的江山就是从这柴家手中夺来的。
而且,估计夺来的
手段应该还不怎么光彩。
武则天淡淡道“即便如此,也能称得上一句大度。”
如此,才能收复那些旧臣的心。
即使是装的,也装得挺好。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武则天沉吟道,“倒也有利有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