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康熙的考验(3/4)
非常值钱的缘故,古文言文,向来都是字少,意思多,浓缩的精华。
织匠醉于市,区区五个字而已,玉柱看到的却是,织造府的差役当街喝多酒,闹事。
按照不成文的官官相护的逻辑,若是阿山和曹寅的关系甚好,必不可能在奏折里添上这么一句。
这一句看似不相关的话,反证了,阿山和曹寅之间的矛盾,大有激化的趋势。
康雍乾这三帝,坐于宫中,便可指挥官员们,作出较为正确的决策。根子就在于,他们三个,都看得懂里臣子的奏折里,藏着的小名堂。
嘉道咸,这三帝,就大大的不行了。其中,最差火的就属读书不精的道光了。
道光看不懂奏折里头的意思也就罢了,总是喜欢吹毛求疵的在奏折里乱挑小毛病,无厘头的将臣下贬官罢职。
时间一长,就算道光帝是真心节俭,下边的臣子,谁敢和他和真话。
奇葩皇帝之下,才会出现奇葩官员。
仅道光一朝,因种种小问题,而被罢黜革职、坐牢、流放充军和被杀的官员就有300多人。
倡导多磕头少说话的无能之辈,曹振镛,生为首席军机,死了居然谥文正。
皇帝如此识人不明,大清焉能不挨锤
身处机枢之所的玉柱,简直就像是张廷玉的年轻化翻版。
在南书房里,是不可能记笔记的。玉柱忙完了手头的请安折后,就利用考试的老功底,把相应的要点,默默的背诵到了心里。
处处留心皆学问也!
一般人,只要不受重用,自己先就懈怠并懒散了。
玉柱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故意利用拖慢的节奏,一边写节略,一边总结归纳各地的实情。
功夫从来在诗外也!
在南书房里待了快一个月的时候,玉柱已经看出来了,他和张廷玉两个最年轻的直南书房,其实都属于被老人们排挤的对象。
而且,年轻的不像话的玉柱,更受排挤。
张廷玉的应对方法,也很简单,埋头办差,轻易不说半句话。
玉柱呢,除了不说话外,他还埋头研究各地的督抚关系及风土人情,并记在了心里。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
和绅获得乾隆赏识的那日,乾隆就问了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侍卫们都被难住了,惟独和绅挺身而出,朗声答道:典守者之责也。
乾隆一看,好漂亮的小伙子啊,还这么有才华,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