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童谣里的大新街(2/3)
妨来这里走一走,你就能寻觅到不少咩城独有的味道,属于怀旧党的打卡点了。
再说回“乐器街”这个称号,实际上,以前的“乐器街”并不是大新路,而是它附近的濠畔街。
据地志记载,在明末1644年,濠畔街已有“金声馆”乐器作坊,主要从事二弦、秦琴、竹提琴和高音三弦等民族弦乐器的制作,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
到清道光末年,金声馆又派生了正声馆、悠扬阁、金城等乐器作坊,民国时期,又增设了全声、德声、文声、扬高声等多家乐器作坊。
这些作坊所制的各类民族乐器,以精美的造型和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了驰名中外的“乐器一条街”。
49前,附近共有36户民族乐器店坊,其中21户集中在濠畔街,而当时的大新路更多的是狮鼓用品的店坊,作为民间手工艺集中地扬名于外。
49后,大新路逐渐“继承”濠畔街在乐器制售方面的地位,成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制售地。
再到现如今,濠畔街已经难闻管弦了,乐器店坊早已被豪华的高楼大厦取代,消失在了岁月长河里,比起过去的管弦声,或许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个地段的房价。
而继承了“乐器街”地位的大新路,虽然民族传统乐器店也越来越少,并且大多都从以前“前店后坊,店坊合一”的制售模式,转型成了“从厂家进货零售”模式。
但你穿过大街小巷细细寻觅的话,还是能找到不少仍在默默坚守的老字号乐器店坊的。
对于每一个喜欢民族乐器的人来说,发现一家这样的传统乐器店坊,找个一个优秀的手艺人,那种感觉就像发现一座宝藏一样。
让苏白情绪低落也在于此,街还是那条街,两个世界的历史也几乎完美的重叠在了一起,但实际上的区别又是那么的大。
一路走来,苏白就愣是没找到一家这样的宝藏店铺,百年老字号的牌牌倒是每家店都挂着,金光闪闪,但进去后全是只售卖成品不接定制,所以搞得他整颗心都是空落落的。
“唉,想搞把好点的乐器都这么难,难道是要逼我买材料自己亲手做?”
苏白有点绝望。
倒不是说人家店里售卖的乐器质量不好,其实还都挺不错的,只是想要达到演奏级别,同时又还有些个人的特殊需求的话,那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够看了,最实在的就是直接找优秀的手艺人“私人定制”。
比如用高胡伴奏演唱粤剧,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