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脑机接口(1/3)
以往,武协方面平日里很少开会,特别是全州的大会更少。武协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松散,需要集中交流时,也是座谈会的方式进行。
原因也很简单,和当前重中之重的“源计划”息息相关。
这次是国匠院的项目,急需全国武者提供相当程度的帮助和支持。
火星曾院士和韩院长共同推进的“大机甲”项目研发步入正轨,其中由韩院长团队主导的大型人型机械装甲兵器操控系统-脑机接口模块研发项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绕不过去的难题。
这严重阻碍了原本计划十天完成的项目可行性验证工作。
基地安保队伍中的李丁强等人也作为试驾机师参与其中,结合驾驶感受反馈了很多意见建议。
可是,试驾机师还是太少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选拔计划。按自愿原则,附和相关条件的武者,经过推荐再通过初步考核后就赶赴火星参与到验证工作中去。
难题是,韩院长的团队也不知道具体需要提什么样的要求,他们对目前武者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强弱没有直观的概念。
于是“铁山基地”把制定选拔标准的主动权交给了夏华武协,并发密函详细的说明了实验中需要考虑到的关于试驾机师的要求。
机甲出现在正面战场的前提就是其远超坦克等传统装甲兵器的灵活机动能力。
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过大型机甲的设计概念,但是没有实用价值。
当时的技术,造出的大型机甲迟缓笨重,实战中就是个显眼的大靶子。大多数主战坦克转向灵活,打击面又远低于机甲,加之机甲单位时间里耗能是坦克的十数倍,持续作战时间仅是坦克的几分之一,理所当然的被淘汰掉。
没有任何军工企业愿意生产高于五米的“大型机甲”,即便造出来了,也卖不出去。
没有哪位将军看得上这种笨家伙。
近二十年来,随着材料技术的提升、动力输出系统的优化和功能效率的增强,机甲的灵活性取得了飞跃式进展,这进展却让驾驶者跟不上了。
目前,“大机甲”第一阶段的研发在蓝星时就已完成,以传统的力反馈系统作为操控平台。
“刑天”等实验机型具备功能完善的基础躯体,能够进行常规战术机动,如行走、奔跑、跳跃、射击等。
机甲做出来了,但是最初遇到的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那就是机师各方面的耐受力达不到驾驶要求,特别是机甲进行大幅度机动时尤为明显。
作为一台十米高的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