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好雨知时节(1/5)
90年代中末,正是计划生育严打的时候。尽管路上贴的宣传标语都类似——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但思想传统的中国人却一时难已改变。
在湖南山区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灯芯桥乡,此地由于贫穷没落太多的年头,祖上的根源已无迹可寻,薪火后人都姓张,传承世代耕种在此。
周老六,乡里唯一外姓的男人,他是个农民但能识文断字。年岁已近四十,至今膝下无儿无女,夫妻两便旁算着领养个孩子。
俗话说养儿防老,有个小子才算续了香火。
他早先在长沙城做过木匠,有些人脉关系,夫妻两听人介绍,搭班车去了一趟长沙城,还真相中了一个两岁左右模样周正的大胖小子。哪知这门路已经做成了一道生意。
中间介绍人连老六家的情况也不询,家住何处、家中人口、经济条件他一概不关心,他唯一在意的只是手里的孩子能不能卖个好价格。这是个谨慎的生意人,信息身份概不透漏,场所也是临时的,每个孩子已经暗中标好了价格。
周老六虽文墨不通多少,但性格刚直,能辨是非黑白。心知这是断子绝孙的生意,利落的打消了念头。
儿子在市面上是抢手货,听好事的人说没两天就有人领走了。买主家里生了三个都是女儿,后来媳妇儿生不出了。在执念驱使下,咬咬牙买了个小子回家传宗接代。
媳妇儿张富英这些年把药当饭吃,肚子始终不争气,只能一个人时偷偷的摸着泪花。
直到周老六一位在长沙的远房亲戚来信,说自家有个年龄适合的妮子,因为家里条件困苦,多一张嘴负担太重,给口饭吃就行。
这门亲戚远了不知多少道弯,周老六压根想不起这号人。
富英对这事儿十二分上心,虽可惜不是个小子,但好歹也与夫家沾了些亲,也算血脉相承了,比外面不清楚底细买来的总是强。
这一宿,一向念叨节俭的富英,把煤油灯挑的光亮,也不再为那一点油锱铢必较了。纸上一行行字沉浮,她的心绪被高高吊起,富英心里头盼着,又怕期望落空。
周老六拿起他珍藏的旧笔杆,笔头已经有些磨花了。在信中先简单的问候了这位不知道哪处的远亲,然后聊到孩子,写明只要身心健康、模样正常即可。又介绍了夫妻两人的家庭情况,最后表明如果跟孩子有缘,一定会将她当成亲生闺女疼爱。
大清早便揣在怀里去镇上的邮局回了信。
左右盼了半个月没等到回信,便有个陌生中年男人抱了个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