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丢失的记忆(1/3)
在儒家,不少境界不低的儒生,如东楼晦般,细细回想自已的一生时,眼中不禁出现震惊之色。
似乎自已,还真踏入了虚圣所言的诗、礼、乐三大境界中。
这让他们瞬间便认同了虚圣的说法。
“或许人之一生,便是诗、礼、乐三大境界。”
在二十七书山里,有老儒生如此说道,希望能够从诗、礼、乐三大境界中,寻找到自已破境之路,“可吾蹉跎大半生,却还在诗境中打转,难以踏入礼境中……”
“由诗境入礼境的关键是什么?”
在儒家弟子中,不少人在自问,可惜谁亦没有答案。
不过,却越来越多的儒生,认同了封圣所言之诗、礼、乐三大境界,欲要以诗、礼、乐三大境为突破口。
“敢问大仁主,可是认同封圣所言之诗、礼、乐三大境界?”在大仁宫里,不少儒家弟子在询问。毕竟虚圣所言的三大境界,似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般,让他们难以抵挡。
“敢问大仁主,何是诗境,何是礼境,何是乐境?”
“敢问大仁主,诗境可是无杂无念?”
“敢问大仁主,诗、礼、乐三境之后,可是圣境?”
刚从圣殿回来的大仁主,亦听说了人生三大境界,看着大仁宫内的儒生,便微笑道:“当诸位读尽天下之诗,习尽天下之礼,悦尽天下之乐,便可知何是诗境,何是礼境,何是乐境。”
“读尽天下之诗?”
“习尽天下之礼?”
“悦尽天下之乐?”
大仁宫内的儒生皆是一愣,便有儒生站出来道:“天下之诗何其多,如何读得尽?天下之礼,何其繁,如何习得尽?天下之乐,何其众,如何悦得尽?怕是穷一生之力,亦难以读尽其中一境,何况是三大境呢?”
不少儒生闻言,皆是点头认可。
诗,狭义是指《诗经》,但虚圣所言之诗境,又岂会单单是指《诗经》?倘若,诗仅是指《诗经》,礼仅是指《礼经》,乐仅是指《乐经》,怕是世人早已经达诗、礼、乐三大境界了。
虚圣所言之诗、礼、乐,既是指《诗经》《礼经》《乐经》三经,但又不仅仅是指《诗经》《礼经》《乐经》三经。
“大仁主,如何才能读尽天下之诗?”又有儒生询问。
毕竟,读尽天下之诗,乃是不可能之事。
众儒生都好奇看着大仁主。
大仁主沉吟一下,便道:“一诗通,万诗通;一礼通,万礼通;一乐通,万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