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成为李月圆后,我和李白双双顶流了(四十五)(2/3)
行的日子。
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可到了他们这里就变成了三人行,必有一迷弟。
寻仙访道,采折瑶草,一同造访了王屋山阳台观。
阳台观依旧,烟云了然,仙气弥漫,可当初那位智者早已逝去,恒久的留存于李白的记忆中。
望着高耸入云的王屋山,望着似来自天际的水流,就仿佛与李白记忆中那位老者融为一体。
心潮起伏,李白挥墨。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李太白的草书如他的诗,豪放俊逸,雄浑之余又不失飘然仙气,高出尘寰。
荪歌长舒一口气,心中满是惊异和佩服。
上阳台贴,就此问世。
杜甫亦难掩惊艳,李太白不愧是大唐的谪仙人。
盛唐的气象万千,皆出于李太白笔下。
不仅仅是神来之笔的诗词,也有这一气呵成的草书。
直抒胸臆,心绪来潮的李太白并不知这短短二十余字的上阳台贴将会在书法史上留下怎样的地位。
李白的亲笔,连城之价。
李太白漫步于王屋山,坐在当日解惑的石凳上,目露追忆,眼神柔和细腻,就好似对面的老者依旧平和智慧的在为他指点迷津。
“阿月,我突然觉得,这世上应该是有仙人的。”
荪歌安静的听着,并没有作答。
她知晓,在李太白心中,司马承祯值得有一个仙人归宿。
她也知晓,李太白无需安慰。
低落情绪过去,李太白又是那个潇洒如风的谪仙人。
晚秋时节,落叶枯黄,荪歌三人依旧漫游于梁宋之地,并没有长途跋涉,奔赴远方。
只是,陈留镇的一次偶遇,三人行变成了四人行。
高适!
就是那个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
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旋来。
荪歌冷眼旁观着这一段锦衣游猎,饮酒赋诗,纵情游乐的时光。
她这人,向来都护短。
因为李白的际遇,她很难对高适表达善意。
名扬天下的李太白游历梁宋,不曾对还是籍籍无名的高适有任何轻视,反而倾心相对,示意真诚。
可高适呢?
高适是如何回应这份赤诚的?
剧情中李白入狱,曾经把臂同游的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