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事务阁(1/3)
龙鼎想到这两者的关系,不禁感到一阵骇异。如果黄帝内经和三易以及道德经真的是某一种超自然的存在,示意大能来传道的话。
那御火兽的话,就真的成为了现实。
可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那些大能到底去了哪里呢?为什么要离开?
泱泱华夏,到底存在着多少的秘辛?
再说这老子和黄帝内经的关系,也太匪夷所思了。
老子从黄帝《归藏》里面继承了一个思想:一方面,道化生万物;另一方面,万物都要归藏于道。
老子因此而主张复归和返还,最终的复归就是‘复归自然’。他说大家都熙熙攘攘,只有他自己独自‘若无所归’。大家好像都有所作为、有所归宿,只有他复归于‘道’,‘贵食母’。因此,也只有他最像古之善为士者,能够纯朴。
在老子看来,复归于‘道’,就是要持守道德,清净自然。因此他才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如果不能守,就会‘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周代的仁义礼乐在他看来,都是‘道’的失守,需要复归回去,如果不复归,只会祸乱天下。复归这种逻辑,就是他说的‘反者,道之动’。
“天道总是有这样的规律,把高的东西往下压,把低的东西往上抬,损有余而补不足,就像拉满了弓一样,总是要让它复归相反的状态。因此,将要收敛的东西,必然先是张开的;将要变弱的东西,必然先是较强的;将要衰亡的东西,必然先是兴起的;将要夺取的东西,必然先是给予的。事物总是要向它的反面运动,复归回去。
另外,‘道’是大,是一,对于复归于道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相反‘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教导后世之人,修道和为学正好相反,为学常常陷入多闻广见的迷悟,不如修道复归自然为好,因此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除了归藏思想外,老子与黄帝还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以阴柔为先。《周易》主张阳唱阴和,夫唱妇随,以阳刚为主、为先。
老子却反了过来,他讲:‘弱者,道之用也。’并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曲非见龙鼎久久不说话,笑道:“行了,不去纠结这事儿了。事务阁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庸手。他们见到了这黄帝内经,自然知道其重要性。”说完,站起身拍拍龙鼎的肩膀。
龙鼎点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