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故事的终点(4K二合一)(2/6)
时间,或许是新历870年前后。
在871年,也就是维埃恩4岁时,他首次出现了青光眼症状,并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迅速恶化,这使他本已经微弱到可怜的视力随时即将全部丧失。
他不知在哪听说了,&nbp;&nbp;费顿联合公国有位眼科医生发明了一种“昂贵但神效”的新疗法,&nbp;&nbp;为了一线光明的希望,他飘洋过海在遥远的南大陆进行了长达年的治疗。
在此期间他的女儿和弟弟离世,而在他876年回到乌夫兰塞尔时,发现小教堂经过两次搬迁和近十年磨损后,那台心爱的管风琴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教会资金有限,大教堂或许能受到较多的捐赠和资助,但基层小教堂大多都是清贫的。
为治病已一贫如洗的维埃恩想筹齐修缮管风琴的资金,于是在提欧莱恩各城市四处奔走演出。
安东教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得以在少年时代听见了他的管风琴演奏。
范宁从书信往来中推测,两人结识的时间应是新历88年前后,那时安东老师才1岁,而维埃恩已经是6岁高龄了。
由于资料要么零散,要么夹杂了太多日常事件,范宁无法详细得知这位老管风琴师向安东·科纳尔传授了哪些音乐知识,但可以确定的是,安东教授独创的那种雾状音带技法——范宁在《第一交响曲》开头亦有借鉴的——正是受了“模拟管风琴音响”思维影响,再者包括安东教授圣咏风格的旋律写作,重复变奏与织体叠加的崇高感营造,还包括他对研究古代音乐的热忱…范宁都找到了其源头。
但四处奔波演出的维埃恩,由于身体虚弱、劳累压力、孤独抑郁等原因,不得不服用大量药物,这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他一边省吃俭用,一边负担用药,一边积攒资金,管风琴的修复工程用了近十年才彻底完工。
88年的冬天,他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在举行第140场管风琴音乐会时,人们必须把他背到演奏台,防止他在攀登教堂后面那些阶梯时心力衰竭——他那几年心脏病发作特别频繁,血液、骨骼等方面也患有较严重的疾病。
那时管风琴已经修好,他的演出频次也降了下来,但一位艺术家总是有给听众带去作品的习惯和使命,886年6月1日是他第1460场管风琴音乐会,19岁的安东·科纳尔充当助手,和几位教士们一起把老师抬上台。
那天的曲目为维埃恩自己的管风琴套曲《十四首巴萨尼的诗》。
当演奏进行到最后一首时,安东·科纳尔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