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朕是仁慈的(5/5)
眼珠子发紫了,想他辛辛苦苦批了快一年的奏章,更是在秦桧的指引下吃了不少教训,才把那些东西体悟的差不多,勉强不被下面的官员们糊弄了。
可诸葛亮却只是花了这么点时间,效果居然比他还好的多,这也太让人不平衡了。
不过李乾也没太妄自菲薄,正常人拿自己和诸葛亮比还是多少有点自找不自在了,而且李乾占优势的地方是创新性、跳出窠臼的思维。
诸葛亮则是从小到大勤学不辍,读过的书籍更是浩如烟海,这是人家几十年的积累,如今厚积薄发出来了。
没经过官场熏陶,并不代表没看过曾经历代官员们的奏章,皇帝的诏令、臣子们的应对等等。
这种东西还是科举中的考试科目,只不过不如四书五经重要。
有的考生只是胡乱学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如诸葛亮这样的人却真是学到了精髓。
对此,李乾心中也暗暗给自己打气。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从历史中可以知道的不仅是得失,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知道前面的皇帝们是如何批奏章的,对好的情况如何回应,对坏的情况如何回应,比如一县之地遭遇旱灾,该不该开仓放粮?这个地方出现了乱匪,又该如何去剿……
看完这些,就能给李乾带来很大的启发。
此外,李乾还能从这些回应的结果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提前知道这样回应是错误的,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他就可以提前避开这种选择……
心里想着后续的学习方向,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将近两刻钟。
老太监走上前来道:“陛下,诸葛修撰已经到殿外了。”
李乾回过神:“请他进来。”
不管何时见到诸葛亮,他身上仿佛都带着一股自信,连带着李乾也被沾染上了几分信心,对接下来的计划更有把握了些。
其实之前两人早就确定好了大概方向,对于皇帝陛下突然要变卦,加快节奏这件事,诸葛亮起初还是不怎么理解的。
但当他知道了延平镇失陷之事后,沉默了良久,也察觉到了事情的紧迫性。
李乾又同他询问了一些细节上的事,这才敲定了整个计划。
现在,只剩执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