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打诳语(2/6)
这次汴梁科考,江南的学子多,招收的名额也多。
至于才华,诗文比不上李清照自己,做官任职任事这些人比侄儿更是差的老远。
科举嘛,不限制年龄。
白发老头考科举的都很多。
考卷湖名,闷开。
不到张榜,谁也不知道考生年龄多大。
这科进士,年龄最大的五十八,太学生年龄最大的也有五十五的,搁到后世,差不多都该退居二线了。
说来也怪,由于赵佶很长时间没开科考,士子读儒家经典无望,没有出路,倒是这些年龄大的杂书看的较多。
就连这的太学生,平均年龄也比上两批战乱之时,携笔北上的士子平均年龄大了五岁都不止。
李敬连教授他们的**都没有。
还不如从落榜生里选两百个年轻人,慢慢带。
至于以后他们能不能考取功名,或者做出成就,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
好在乔海,刘满江,乔清澜等人获封爵位,让这些人感觉经营机械冶铁也是有出路的。
更何况这些经历,是三司吏员考核的部分内容。
“敬儿,这些天你忙,我就不提要求了,此番远航,能抽出时间,你还是要多帮我上几课,李芘都在调侃,说你有了小妾,就忘了把你带大的姑姑!”
这混蛋焉坏。
同在太学做教授,相互调侃是难免的。
李清照为人大气,无所谓。
李敬无语。
“上一批稷下学宫学生完成学业,各部疯抢,太后对这一批太学生同样寄予厚望!”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山东政治改良初见成效,章丘李家,都快成了百姓朝拜的生祠。
而稷下学宫学子,已经成了政治改革洒落在各地官场的生力军。
张叔夜,李纲和乔淑云汇集各地奏报,朱琏对太学愈发重视。
这几天时间,她都去了太学三次了。
倒是殿试之后,包括状元,探花在内的所有上榜进士,全让朱胜非带到汴梁,由吏部统筹官员任职的培训考核。
说曹操,曹操到,李清照话音刚落,院外就响了太后驾到,新帝驾到的吼声。
两人连忙迎了出去。
除了朱琏牵着赵柔嘉,乔淑云,梁扬祖,李纲,陈过庭都来了。
“知道靖王早出晚归,忙的很,这些天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