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格局小了(2/6)
也是多亏了祁虹,院里院外,打理的井井有条,姑姑也很喜欢两小子,每天都要来看看!”
真不是船厂不努力,抑制船厂扩大生产规模的因素很多。
最最重要的,就是运输。
尽管很多木料都直接从海上卸载到船坞边的小码头。
不管是铁厂,铁厂旁边的构建厂,还是船厂,都挤满了马车。
登州各种工坊开业。
城里城外,官道工厂,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马车。….一不小心,重载的马车损坏,州衙派人修补官道,这大宋的官道上还能看见堵马车的场景。
一次造八条船,同时还有两个船坞对老旧船只进行维修,已经是登州船厂的极限生产能力。
跟着便宜老丈人转了一圈船厂的李敬,匆忙又去了蒸汽机厂。
这边的情况比船厂好不了多少。
也是熙熙攘攘。到处都是人。
怪不得登基回来以后,大部分朝臣都说汴梁还不如登州繁华。
“我的靖王爷,你不守着家里的莺莺燕燕歌舞升平,来我这里做什么?”
登州的发展进入一个瓶颈了。
乔清澜很清楚。
除了择地重建冶炼,铸造,复制机械和船厂的产业链。
没有其他办法。
大宋百姓都渴慕早一天坐上蒸汽神舟。
光远洋军舰的需求就大出了天际,船厂的生产压力大的很,片刻都不能停歇。
朝廷上下的呼声都是希望登州船厂增产,李敬又根据船只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常见故障要求船厂改进工艺,确保质量,眼下真是做不到啊。
乔海父女,刘满江等厂里的主事都背负了很大压力。
这节骨眼上,李敬还要把蒸汽机厂的人一分为二。
等燕京东北的厂子建好以后,分离技术骨干。
“侯爷辛苦了,我来给侯爷捏背捶腿!”
乔清澜看见李敬不要脸的凑到耳边低语,一把推开他。
“滚!”
“滚床单的滚吗?”
“讨厌!”
对于造船也好,蒸汽机的各种功率研究也好。
乔清澜是痴迷的。
在李敬教授她火车原理,部分军舰的改进方向以后。
连怀胎几个月,都抱着图纸,计算各种相关数据。
这样的人,怎么能忍受李敬那样一副成竹在胸却不干事的样子。
明明登州瓶颈在什么地方,也提出铺设铁路可以解决,就是不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