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甄老太妃不敢死(9)【二合一】(2/5)
爆出来的,还只是侥幸逃出来,并且活着闯进府衙,同时还正好有绣衣卫在场,不用担心被当地县令压下来……恐怕没报上来,被压下去的造反。还有很多……类似的悲惨故事,只怕是更多!”又看了本将前因后果讲解的十分清楚的新奏折后,元熙帝内心感慨不已的开始发散思维,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且越想越觉得心惊,越觉得百姓疾苦,地方士绅作恶,官员互相包庇。“朕当年母妃去世后,有段时间的日子过得也是相当难熬,不过相比较于奏折里的一些人,还是要好太多了!”又一本奏折看完,元熙帝甚至于还生出了些共鸣感,虽然当初苛待他的那些人都已经死了,不用他出面开口或动手,就有的是人,帮他把那些人弄死。但童年记忆终究还是挺深刻。至今都能回忆起当时的惶恐愤懑。好在没几年他就出宫建府了,不像奏折里的一些人,一直被欺压受辱,甚至于吃不饱,日子过得还不如奴仆,光是设身处地在脑海里想想,元熙帝都觉得有些受不了,同时内心天平也愈加向要严惩造反者家族的方向倾斜,不然都感觉有些对不起那些用命来造反的人。奏折看的越多,他就越觉得,那些造反者哪是在造反,分明是在告御状。若真因为没造成什么恶劣影响,就轻拿轻放放过他们背后的家族,元熙帝他甚至都觉得有些对不起自己的童年。是对自己童年的背叛。不过最后他还是没有自己直接下决断,而是在第二天早朝特地挑了几个比较鲜明的例子,读给在场众大臣们听。并且询问他们的意见。本来元熙帝以为,向来古板的那些老大臣们说不定就要坚持诛九族,到时他做好人调和,表示用不着诛九族,只族灭就行,既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并且让他念头通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的仁善,勉强算是两全其美了。然而早朝的局面并未如他所料。很多大臣都认为不该严惩。甚至有人认为,应该只惩罚那些胡闹的造反者,其中李太傅更是坚持道:“这些造反者中除了少部分确实有冤,剩余者都是为人子女的畜生,不想忠君报国,只因父亲的一时忽视,或者嫡母的少许苛待,就敢如此胆大妄为。实乃不忠不孝,畜生不如……他们所作所为非是造反,乃是忤逆不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可这些畜生却要以一己之力冤枉全族造反,连累全族,甚至于使得整个家族香火断绝,如若陛下不能明察秋毫,岂不中了他们的诡计,并惹得天下人为之惊恐不服!”因为经历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屁股坐的位置不同,看待同一件事的角度自然也有所不同,李太傅等人看到的是,那些家伙简直就是家族罪人。生下来便该溺死的那种!不过受了些苛待,就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