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口碑蔓延(2/4)
影片的剪辑点在经理即将进入楼梯门前的背影。在这一画面中,镜头有一个微微的加速,让背影覆盖掉了画面的百分之七十,下一个镜头又重新拉开。
“并且在经理走下楼梯后遇到凯瑟琳的时候,当镜头从经理身上转移到楼梯,能够发现凯瑟琳只有一只手入画,这便是第二个剪辑点。
“不得不承认,《芝加哥》的摄影师非常巧妙的将几个镜头完美衔接,当然这只是我作为影评人的一点点兴趣所在。若是作为观众,大可以享受其中,不需要追究这段镜头到底采用了什么技法。”
然而他的这番推测却遭到了其他影评人的反驳。
《电影评论》的尼基塔就在个人专栏上表示拉夫的说法是错误的:“在我看来,《芝加哥》长镜头的第一个剪辑点并不是在背影之上,而是在镜头转弯的一瞬间。因为它足够快,足够虚,此时观众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自然无法辨别出剪辑点的存在。
“至于第二个剪辑点,抱歉,我没有找到。因为在短短几次的电影播放中,确实很难辨别摄影师的技法。”
而除了他们以外,也有很多影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说剪辑点是在背影,有说剪辑点是在转弯,还有人说剪辑点是在凯瑟琳身上。
这样的讨论氛围也让许多观众上了心,在电影院开场之际就和朋友瞪大眼睛死盯屏幕,发誓一定要找到剪辑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以至于每天都有新的所谓剪辑点被发掘出来,伴随着“《芝加哥》长镜头解密”,“从《芝加哥》看长镜头的运用方式”等标题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绝大部分人还是坚持《芝加哥》的长镜头是没有经过剪辑的,是完完全全的一镜到底。
毕竟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没有发现任何破绽的。
与此同时,好莱坞圈内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也如火如荼。
“蕾妮,哦,好久不见。”《冷山》剧组内,当蕾妮·齐格薇入组后,妮可·基德曼立刻找了过来叙旧。
她们二人虽然是是第一次合作,但之前在颁奖典礼上见过面,只是没有很熟。
不过名利场的友情就是这样,在没名没气之前谁也认不得你,只有当伱的作品火爆,那平日里高冷的人才会对你主动打招呼。
两人寒暄了一阵,话题自然而然的就来到电影之上。
妮可·基德曼笑着说道:“我看了你的《芝加哥》,你跳的真的很美。”
“谢谢……妮可,但我觉得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更喜欢你在《红磨坊》里的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