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儒道(5/8)
道是从最开始就互相冲突的。无论你修行什么道,都可以辅修儒道。”
在王铭和王林的交谈间,二人已经走到了学堂前。王林道:“苏夫子虽然比较呆板,但却是二十多岁就修炼出了儒家正气,而今三十多岁,早已踏足而立境界。虽然他走的不是仙道,但是至少也有七八十年能活。”
王铭敏锐的觉察到了什么:“星辰之力异变后,不修行仙道的都只能活三十岁。你之前不是说……”王林还没有作答,突然书院门口多了一个身形挺立的人,王铭定睛一看,苏夫子来了。
苏夫子回应王铭的问题道:“因为星辰之力于人体而言也属于外道。儒家正气护体不能增寿,但是可以打破不该存在的外力限制。老夫自由自在的活到**十岁还是没问题的。”
顿了顿,苏夫子继续解释说:“昔日儒圣开创儒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是连三十都活不过去,何谈后续?”
看着王铭一脸不解,苏夫子继续解释道:“圣人十五立志学习;三十学有所成,立下人生志向;四十为所立志向奋斗,心不存惑,不为外物所动;五十知道他一生能做到的极限在哪里,此为天命,儒家的天命,不是命星的天命,也并非道家追求的自然规律,而是人生的意义与终极目标。至于耳顺和不逾矩,我暂时难以理解。”
(咳咳,这和正确的翻译背道而驰,想看正确翻译浏览器搜一下就行。但是各人有各人见解,凭什么儒家天命也是“自然规律”?孔夫子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到头来知天命耳顺不逾矩,成了主流学者口中的发现规律顺、应规律、接受规律、臣服于规律?孔夫子所作所为,是觉得这个世界病了,我孔某人来给世界治病而来,为世界制定规矩而来,而不是逆来顺受的接受现实。虽然孔夫子生前是失败了,但是他一直是一个为理想而战的人。更可贵的是,他知道理想难以实现,也要为之奋斗。
道=天命=自然规律是道家学说,主流学者也经常套用在儒家身上。这点我不太赞同,当然,我啥都不是,但是这不影响我不服啊,呲牙)
(耳顺:充分了解世上有“中人之下”,不屑与之争论。从心所欲不逾矩:以仁礼束身,不逾越我认可的规矩,达到我即仁、礼,我行即规矩的境界。)
王铭听的似懂非懂,问陈夫子:“三十而立和修成儒家正气有关系吗?”
苏夫子黯然道:“如果是五百年前,三十而立是虚指。但是如今,修儒道,三十之前不能踏入而立境界,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