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的爷爷回来了(2/3)
——我的二爷爷,过继给了大太爷的那个,家里已经有了四个个闺女和一个儿子,堂四姑姑和三叔一样大。
爷爷回来以后,两家相处还是一般,具体不知道为何。也许爷爷以为堂爷爷应该帮忙我的太太——他们的母亲,照顾父亲和二叔,毕竟是亲侄子嘛!而实际是只有太太在照顾;也许堂爷爷则认为爷爷应该早点回来的,把两个孩子那么小就扔给行动不便的老娘也是不对的,再说了,堂爷爷也认为爷爷也不应该找这么年轻的媳妇,再生几个拖累的孩子;总之都以为的对方该如何的两方都很委屈。
爷爷回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一点粮食,钱是没有的,两兄弟能活着就不错了。
现在一家人,吃饭花钱六口人,日子不说捉襟见肘,但肯定是不宽裕的,或者未来之路是不明朗的,至少比想象的应该差很多。
1956年,村里组织成立高级社,之前的土地、牲畜、农具都不再给予报酬,无偿变成了高级社集体所有,大家只按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粮食等物品,估计也算是“按劳取酬”的雏形吧。
爷爷没有任何迟疑的,带着全家人和土地也加入了高级社,家里除了一点“自留地”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土地,不过呢所有的人都是按照付出劳动的多少,拿取报酬,他觉得终究是可以接受的吧。
我们村子,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划分成了二十四个生产队,各个生产队各自安排生产、生活活动。
因着土地差异、人口不同、每个人生产队的收入也是不同的,也有人因此吵闹着要调换的。
到了1958年,四叔出生了,家里的生活开始出现困难。
也是这一年,堂爷爷家的小叔也出生了,两个人相差十天。
这一年,村里的政策再次调整,几个村合并成人民公社,我们村和东边的四个村子,组成了刘庄公社,
整个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以村为单位,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安排生活。
这一年村里开始建立公共食堂,取消自留地,而且不再允许所有的社员(入社的人家)在家独自做饭,不过大家都可以免费去食堂吃饭,还可以放开量吃饱,于是,所有人的日子的困难有所缓和。
公共食堂把村里的粮食统一集中起来,集体一起做饭吃,大家还能吃饱,很多人非常高兴。
后来随着粮食的减少,食堂的饭菜开始按量供应,很多人开始吃不饱。
再后来,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各家各户的各种铁器包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