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4/5)
郑鑫上奏的,换言之也就是一面之词,而如果不考虑他的一面之词的话,实际上旁人所能看到的结果是:
就因为郑鑫去扬州抓了黑心熊,所以扬州百姓才用罢工相胁迫,无非也就是希望用民情来影响国政而已,这不正说明刘大炮在扬州当地是个贤才,深得百姓爱戴么
这时候由朝廷官方定性他刘大炮为反贼头目,那反贼是谁,是那些为他情愿的扬州普通百姓
这不是激化矛盾么
本来只是民怨,这么个搞法,那就真的是要激起民变了,扬州那么重要的地方,激起了民变,这特么耽误漕运就不是耽误一两个月的事儿了,而且这本来很简单的央地矛盾真要闹到这个地步,让其他的地方豪强,以及以苏宁衔为代表的地方军官们怎么想
国,不是这么治的,尤其是,现在官家是新登基,正缺乏威望的时候!
可要是直接由朝廷出面,把郑鑫从扬州叫回来,宣布刘大炮无罪释放
这更不行了啊,朝廷的面子往哪搁
真这样的话,那就不是相权在向刘大炮低头了,而是皇权在向他低头了。
所以一个强横的姿态也确实还是要有的,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朝廷也不想把事情做绝,又必须得把事情做得留有余地。
其实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再派一位相公去扬州来解决问题,刘大炮不是真反贼,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只需要再派一位相公和郑鑫一道,一块唱一下黑白脸,双簧,给刘大炮一个台阶,十之**刘大炮马上就会亲自趴地上给朝廷垫脚。
可朝会一连开了好几天,却居然是谁都不肯去。
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官家的威望太低了。
这个过于低的威望不止是让他在面对禁军的时候处处受制,就连这些文官居然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满朝文官中混到宰相的无非也就那么几个么,一个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位置是留给德高望重的老臣专门养老用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空置。
三个参知政事,现在已经搭进去一个了,就剩下了俩。
还有一个三司使,一个枢密使。
(枢密使原本地位是低于政事堂许多的,其实和参知政事一样都属于半相,是因为宋初时赵普当枢密使把整个枢密院的地位给抬起来了,赵普这人太厉害了,他在哪个位置哪个位置就是实际的第一宰相,甚至都不以赵匡胤的态度为转移)
满打满算就剩下这么四个人了,三司使是肯定不能去的,郑鑫本人实际上就是为三司办事儿下去的,枢密使更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