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点燃太阳的人们(3k)(2/4)
的事情,就已经传遍了大半个三轧厂。当然,这次的主要目的,还是甲弹对抗。从草原拖拉机厂来京城,距离这么远,当然是有多少事情都要说,不会只为了甲弹对抗而来。这座平房看似简陋,实际上已经是建设它的同志想尽办法,提供了最好条件了。按照高主任的成绩,这工资涨得少了,委屈高主任了。这已经成为码农的信仰,不容亵渎。基地科学家们心中欣喜,不论自己的专业方向用不用得上这批机器,可是这种重大科技成果,被这批无私奉献的前辈看在眼里,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科学家们看着这批“小巧玲珑”的计算机,看着工作人员熟练快捷的在键盘上输入着指令,显示器上一行行的字符闪过,表情兴奋。“搞出这个机器的人,居功至伟!”“嗯,第一个编出这个程序的人,胸有沟壑啊。”高振东知道自己工资没问题,也就不纠结,凭本事涨的工资,怕啥。当晚,基地的科学工作者和军人们甚至为此小聚了一顿。而另外两台,被单独安装在另一间小一些,各种设施条件相同,但是戒备森严的房间里。“是啊,没想到这回,差不多性能的机器,一下子给我们送来了十台!这回我们可以敞开算,不用担心计算资源了。”“这句话,简单、大气!”不要以为科学家就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聚餐在那个时候是很普遍的庆祝方式。“高主任才来厂里几个月吧,这么多?”平房内有好多个房间,除了正常的电源线路接入外,有一间小房间还有一台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而提前好几年,得到速度和103机各有所长的十台DJS-59,有多大意义,不言而喻。“机器给我留一台,程序员也给我留一个。”“给我留一台,给我留一台。”程序员这个名称,经过高振东的嘴,正式出现在这个年代。周围同志一听,有一些大概知道技术科最近成绩的,觉得也是,这事儿理所当然。历经千辛万苦,押运的工作人员和战士一路小心呵护,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的十台DJS-59计算机,已经有八台在这个房间里全部安装就位,调试完毕。而其中几位,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当场就在向工作人员索要材料,他们要自己学习。说完,这位单身的女性出纳一对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高振东,两条大麻花辫子甩来甩去,可能是在说:“高主任,多看看我呗。”实际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