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淮河畔,说书的女先生(2/3)
一个老妇人央求村子里面最有学问的书生,替他写一封家信,寄给远在外地的儿子,书生答应了老妇人的请求,决定为她写一封家信。
可当书生听到了老妇人说出的内容时,却愣住了,他发现,老妇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听懂,但一个字也不会写在纸上。最终只好羞愧地和老妇人坦诚他的无能。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明朝朱元璋写作的诏书画风如此,让人看着亲切,大抵是因为,朱元璋所使用的语言更接近口语白话,而非模仿先秦的经典。
在明朝,白话文实际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元末明初,四大名著其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在汇集了说书人的经典话本的基础上,使用白话文进行书写的。
“白话文运动”,看起来只是简单的语言变革,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和宗教改革后,欧洲诸民族使用民族文字而非使用拉丁文有些类似。
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从一种复杂的、需要长时间专业学习的“先秦文字”,退化成为了日常使用的“语言”。
这样以来,对文字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其他知识。
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天翻地覆的,
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情能够极大地提高朱元璋的工作效率,朱元璋还算是支持的。
至于儒学大家,世家大族,对可能因此无法进行知识垄断的恐惧?
还是等朱元璋死以后,再反攻倒算吧。
周易轻轻揉了揉眉毛,对于他来说,时间有很多,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稳健行事,徐徐图之,不需要急于一时。
抱一抱朱元璋的大腿,在开启民智这件事情上走出一小步,不丢人,
对了,四大名著……
周易想到了会在历史上这个阶段会出现的四大名著其中的两本: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和周易穿越的年代不同,一般一个小说就是一个小说家在书房中想出来的。
在明初这个时代,大多数小说不过是流传许久的故事的集合。
换句话说,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作品,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称为集体作品。
既然施耐庵、罗贯中可以把市面上的作品整合一下,整体发表。
在穿越之前图书馆里当管理员,阅读并写作过一些小说的周易,自认为也能将这个时代的小说整理的非常好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