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三年寒窗X终毕业,信心危机Z欲哭无泪(2/4)
的考验,然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时光。
我凝望着即将离开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分校老湾教学点:今天,这里将人去楼空,但马上,这里又会座无虚席——但却不再是我们!
青春在无形中离去,我们即将翻开人生的另一页——1982年7月,我领到了人生的第一张文凭。
电视大学在当时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专门联合颁发了一个文件,规定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生与全日制大学的毕业生同等学历、同等待遇、同等使用,这无疑是我们所期盼的。
然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并不负责分配,而是哪里来回哪里去。
因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都是带薪的,即在校的三年又六个月的时间里,学生的人事编制仍然在原单位,且每个月的工资仍然由原单位支付。
因此我和z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即我必须回到里弄生产组去,而她则必须回原单位菜场去,这对z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写到这里,不得不再做一个补充说明,那就是当时的人为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如此耿耿于怀?
对此现代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因为现在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去菜场卖猪肉的也不在少数!
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管你是卖鸡蛋的还是造导弹的,或干别的什么,能赚大钱就是“老大”!
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吃“大锅饭”的年代,城市中每个人收入都是一样的——¥36元!
因此,那时的人是按照你的职业来分三六九等的!
最高等的就是当工人,能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梦想!
接下来是军人,再接下来是医生和教师。
然后是商业领域的工作人员,比如银行工作的,商店的售货员等等。
最后是服务性行业的,那时是一个被很多人看不起的行业,这才因此而拍摄了一部著名的电影《满意不满意》,而菜场卖菜的,那更是最低一等里面的最低一等!
此外,不仅仅是职业差,还要看你是在国营企业工作还是在集体企业工作,而当时的菜场属于集体企业,因此又比国营企业低一等,人家工资¥36元,你只能拿¥32元!而z就在属于集体企业的菜场工作。
而我所在里弄生产组,那是社会的最底层——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3.4元,比z还差!
但我天生就是一个乐观的人,我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