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2)
永康元年十二月,汉桓帝逝世,次年正月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继承人,是为汉灵帝,此时,三国的主要奠基人曹操和孙坚十三岁,刘备只有八岁,尽管年幼,但此时的他们都已经展现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从这位皇帝的即位方式上来看,八成也是个傀儡,诸葛亮《出师表》中所写”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说的就是这叔侄俩了。作为大汉王朝倒数第三位皇帝,这位却没有一点国家危亡的意识,反而施行宦官政治。并且刘宏先生还有点贪财,设置了西园专门为自己搜刮钱财,不仅如此,他还热爱文学,喜好辞赋,偶尔探讨一下人生和理想,还有数篇作品传世。就这样,经过刘宏皇帝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在他在位晚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起义嘛,不稀罕,毕竟在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起义数不胜数,尤其是农民起义。但是,人家农民本来种地种的好好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男耕女织,虽不富裕,倒也充实,为什么要去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造反呢?其实啊,以上说的是最理想的状况,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它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天灾就不用多说了,单是一个旱涝问题在收成基本靠天的古代所造成的打击就是巨大的,比之天灾更为致命的,是**。遇到政治清明的朝代,赋税较少,百姓生活还算过得去;要是遇到刘宏先生这样贪财的皇帝,乱立名目增收赋税,可就难办了,万一哪年再来次天灾,毕竟祸不单行,这可就真的要易子而食了。
古代的百姓,忙碌一生,所图不过就是个活着,安稳的活着,有口吃的谁愿意造反呢?但现在统治者不只要我们的钱,还要吃我们的肉,吃完肉之后骨头还要拿去喂狗,这搁谁受得了啊,与其等着饿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黄巾起义的总策划兼总指挥是张角,张角本身就懂些医术,又在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咒语等为人治病,在建宁年间,他带着两个弟弟在灾情严重的地区开始了传教活动,在大量招收教众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平道。太平道算是道教的教派之一,宣传黄老之学,奉《太平经》为经典。由于《太平经》宣扬反对剥削,平等互爱的观点,深受百姓的拥护,以至于在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各个州郡,教众达数十万人。古代有很多现象是当时的科学解释不了的,但是宗教可以解释,毕竟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老百姓也没听说过这种说法,反正就觉得很有道理就对了,纷纷加入了太平道,加入个教派也没有什么坏处,可能偶尔还会帮上忙。
随着教众增多,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