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全力经营长春(3/4)
蹇义也要从盘山的广宁右屯卫中选送两千户会种水稻的农民支援长春。辽王还写信给锡伯国王,让其带领一千户部落百姓到长春听从明军安排,种植水稻。
历史上的锡伯人虽然出身森林,其实又和其他林中部落又不一样,特别善于向汉人学习耕种。这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屯垦力量。
就连不想去长春的李喜旺,朱植也没有给他面子,将他夫妻俩和去年当选的十大水稻种植高手一起撵去了长春,充当种田顾问。
去年安置在凌海的五十名鲁王府工匠和沈庄的五百名工程队也被派到长春开发房地产,共同为移民们建好家园。
辽王现在感到,辽西现在的资源太多了,再继续下去,辽西越来越好,将来更没人愿意到那更为偏远苦寒的长春了。
不过辽王也不是不讲一点人情。
他对移民们许诺:“凡是去长春或双辽的,不仅有公车接送,种田的每两户还送一头耕牛、一台脚踏式脱粒机,建房子的赏五两银子。”
要知道此时的大明,即使在普遍种植水稻的江南地区,因为养牛成本太高,老百姓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耕牛,只能两人在耕犁上绑上一根杠子,一前一后地拉犁耕地,效率不及耕牛的四分之一。
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苏州、杭州,仍然还有一些农民以锄当犁,进行繁重而效率低下的农耕活动。
甚至到了后世王上将开发北大荒时,还是好多人以人为役,负犁前进。
至于水稻脱粒,大部分还是手工摔打,极为费时费力。小部分有条件的,才会用耕牛拉着石碾给水稻脱粒,只是这样好多稻粒都被碾得粉碎,浪费极大。
一般农户宁愿多费点力,也不愿意用石碾脱粒。这也是古人为什么为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民生产粮食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
而辽王则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少一些艰辛,多一些收获。
辽王的奖励政策一出台,迅速让许多农户放弃了抵触情绪。
至于李喜旺,朱植直接把皇帝送给自己的豪华马车转送给了他。
李喜旺的媳妇倒也识趣,不再在李喜旺身后唧唧歪歪,拖后腿了。食君之?,忠君之事的大道理,这娘们还是懂得一二的。
在辽王的命令下,辽海水师的小型船只和广宁府的车辆也全部出动了,帮助北上的移民和工匠们运送好不容易才置办的家具、细软、种子和农具等物。
辽王把工作做到这份上,移民和工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