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军饷、练兵、军魂?(4/5)
算扩大这个规模,【霸道】可用的次数不是特别多,一场大战除了救治伤员的,就剩百十次了。
所以王烨只是把狼骑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从十九到三十六,以后有机会计划弄个七十二地煞,最后凑个一百零八热闹一下~
这次不同的是,王烨还给他们强化了战马,毕竟一般的战马真的没办法跟上乌骓,就是强化过后,也是一人三马的,强化的那个负责冲阵,另外一匹负责驮装备和日常骑乘,那毕竟也是精挑细选的良马。
再加上精良的武器装备,只能说很强!
最起码出现在现在双方的小规模交锋的战场上,就是破坏规则的那种强大!
再强的兵也不是无敌,只要是血肉之躯,就一定能弄死,最简单直接的,神臂弩贴脸就可以。
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出动了两回之后,王烨就回到了罗州城内。
半月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七月初一夜,王烨把手从宥莉的脖子下轻轻抽出来,披上睡衣,来到院中,看着漫天繁星,愣愣出神,所以现在的梁山军到底还缺什么呢?
总感觉自己遗漏了很重要的点啊~
装备?
训练?
军饷?
阵法?
个人技战术?
抚恤保障?
荣誉地位?
战斗意志?
嗯?
是了
少了精神力量!
王烨曾经读过《曾国藩传》,里面关于湘军成军的故事有一段印象极为深刻,就是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其中两点印象最深,一是成军,首先就是高军饷,吸引人愿意加入湘军,然后曾国藩选定营指挥,营指挥去选择都头,都头自己去选伍长,然后伍长去选士卒,这样成军,成军速度极快,因为真正的将知兵,兵知将,很多一营之中,都是父子兵,兄弟兵,最差也是同乡,这种同乡之谊,在战场上就是袍泽之情。
另外就是主帅死,则军编制撤,重新再招募,因为湘军军饷高,所以大家都不想失去这份皇粮,就把护卫将主变得极为积极主动,把护卫将主这种道德义务变成了利益相关的制度要求。
第二就是精神文化,曾国藩以儒家三纲五常为基础,然后身体力行,每月初三初八坚持将仁义爱国等思想,再加上湘军本就是同乡,有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所以这支军队在晚清显得极为突出,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要知道太平天国也是有宗教形式的精神纲领的,好不好的先不说,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