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盐的问题三(2/3)
规律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涨?”
陈建民和白文静嘴里轻轻念叨着。
白文静说道:“这句话有道理,没想到这做生意也有这么多道道。”
王休说道:“是呀,就像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朝廷发展经济就需要掌握这个规律,就能无往而不利。”
在上了一场简单的经济课后,话题又拉回到了盐务上。
“别废话,说重点!”陈建民打断道。
“其他的以后再说,先把盐务的事情搞清楚。
王休思绪在脑海中转了一下,前生曾经想过去当老师,给讲台下的学生们讲课,那样会给自己一种满足感,要是给皇帝、大臣们讲课,那感觉......,嘿嘿。
想着想着,王休忍不住咧开嘴先出声来。
陈建民见王秀傻笑,抬起腿踢了王休一脚。
“笑个甚?傻里傻气的。擦擦嘴,口水都留出来了。”
“哦哦......。走神了。”王休赶紧擦一下嘴。
“说到哪啦?”
白文静提醒道:“说盐,薄利多销。”
王休这才整理一下思绪,继续开口说道:
“陛下有没有核算过,按斤两算,成本几何?”
陈建民哪里知道的这么细致,转头望向白文静。
白文静呵呵一笑,说道:“老夫和杨伦核算过,成本大概在十斤一文钱左右,要是过一段时间,产量继续增加,估计十五斤一文钱。”
王休一拍大腿笑道:“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成本降低了,那么售价也应该相应的降低。
臣的办法很简单,世家大族和大盐商垄断盐的销售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产量小,成本高,如今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我看他们还怎么垄断。哈哈
臣建议,盐巴的计量按照斤算,取消斗、石的计量称重方式,改制包装,用特制的包装装盐。盐论斤卖,一个包装就是一斤。”
陈建民打断道:“这有何好处,又麻烦又增加成本。”
王休笑道:“陛下,咱自己就有造纸厂、印刷厂,现在产盐的成本如此之地,增加一点纸张、印刷和人工包装的成本不算什么,量上来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臣的设想是,纸张稍厚一些,可以做成袋装,一个袋子里装一斤盐,袋子上印刷上盐巴的产地、重量。为防止在运输过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