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这根本就是评委的劫难。(2/7)
刘教授并没有不满。
而是下意识的闭上了嘴。
虽然,打断显得很突兀。
但很明显。
自己和李景霖无冤无仇,他根本没必要去打断自己的发言,来得罪自己。
所以。
唯一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自己说错话了,这年轻人在帮自己救场。
于是,刘教授便若有兴趣的看向李景霖。
“我还真不太了解畲族民歌,李教授,您能解释解释”
李景霖微笑着点了点头。
倒也没藏着掖着。
“畲族民歌吧,的确也和大部分民歌一样,可以叙世事,陈志趣,寄幽思,诉衷肠的抒情,但也有记时令,劝耕织的内容,因为,畲族文化没有文字,全靠民歌口口相传。”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色点,便是以歌辨亲疏,识褒贬,度优劣,正人心。”
“他的作品,看似针砭时弊,与民族文化有些背离,但其实,这恰恰是蕴藏在畲族文化之下,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容易能够与现代流行相互呼应,结合的一环。”
听到李景霖的解释后。
刘教授额头冒了冷汗。
旋即不着痕迹的,对李景霖露出了感激的目光。
毕竟。
这第一个节目,还真是邪门。
绝大部分的民歌,大部分是以老百姓的劳动生活为主。
或许有针砭时弊,也有善恶讨论,人性讨论,但那一般不会这么多。
大部分,这类的内容,不是以歌曲,而是以故事,或是民俗传说的方式来传承下来的。
但畲族不太一样。
没有文字的他们,一般会用民歌来记录这些,并且用民歌来讲故事。
微微一笑。
将这小小的突发情况一笔带过。
比赛继续进行。
其实,这并不是刘教授见识浅薄。
非遗音乐那么多。
不可能有人对每一种文化遗产都如数家珍,研究的多么透彻。
就比方说,仅仅是一个“薅草锣鼓”.
就可以有江西一处,江苏一处,四川两处,湖北五处加起来共九处完全不同的风格。
仅仅是分辨一项。
都有可能直接让一个音乐巨佬头皮发麻。
这便是术业有专攻。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音乐类的非遗比赛,仅仅是在海选上,就有七位评委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