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拉电线(1/4)
拉电线的事儿,总算有了眉目。
这个消息是肖正平从大伯嘴里听来的。
听大伯说,虽然队里的支委一致表示这是个好事儿,可是支书和副支书却很头疼。
原因嘛,很简单,电线杆上山可以贴着路栽,一旦进入大队,就得从各家各户的门口、地头、田间过,这就涉及到各种纷争和补偿。另外,电线杆都来了,队部就想把原先那条挂在树上的电话线也上杆子,这不在拉电线的范围内,山头的三个大队还得各掏一点儿钱。
说来说去,还是钱的事儿。
肖正平问大伯,说这事儿乡里应该出面解决,大伯回答说乡里只能解决一部分,毕竟乡里的财政也吃紧,剩下的,就得平摊到各大队。
其实,队部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拉上来一条电线,当时上山下乡运动搞得正热闹,山头上的三个大队都把电线和电话线拉到队部,后来装大喇叭,又往其他地方延伸了一些,只不过当时都是队里人自己弄的,用的都是各自从山上伐来的木头,设施非常简陋。
之所以没有把电线拉到各家各户,主要原因还是路没修通,不方便进材料。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
樟树垭所在的山头名叫河甲山,原本只有一个村子,名叫水田坪村,后改为水田坪公社,村子被划分为三个大队——曹家坳、水田坪和樟树垭。
整个水田坪公社原住人口不到两百,知青上山后曾一度增加至差不多三百。
当初公社也准备修路、拉电线,但因为各种原因就一直搁置下来。
后来知青返乡,因为水田坪公社极差的地理环境,政策一下达,知青就走了一大半。
之后,随着知青返乡率越来越高,水田坪公社的人口直线下滑,再加上没有路以及山势太高,乡里为其通电的意愿一直不是很强。
当年的肖坤山算是一个能干事的人物,除了走访大大小小的领导之外,还把河甲山里面的两个大队联动起来,总算把修路的事儿拉上实质阶段。
只是可惜,肖坤山最后炸死了。
对肖正平来说,大队通电的意义不止是完成父亲的遗志,更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美好生活。
上一世的肖正平曾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他非常明白通电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意味着什么。如今队里的乡亲还以为拉电线不过只是点个电灯而已,算起来不比点油灯便宜多少,所以自然很多人觉得无所谓甚至很反对。
显然,肖正平不可能现身说法,不过,他还是希望能帮帮邹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