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出发,上沪!(3/3)
早一点儿,五六十年代,或者建国初期左右,火车的车顶上还坐着得意洋洋的少男少女。
毫无疑问,这是一個年代的缩影。
但到了97年,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随处可见。
例如聂子航所在的苏南县月台,等车的乘客零星散布,并没有想象中的人潮汹涌,出远门的乘客在灰霾色的月台天顶下登车。但人群并不沉默,也不疏远,三两结队的友人低头说笑,排队等待检票的陌生人彼此闲谈。
聂子航在登车时听到这样的声音:
“侬豁脚去桑嘿撒(你顺道去上海吗)”
“回测看看小鬼丫头(回去看看小女儿)。”
汽笛声响起了,车厢内充斥着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气味,聂爱红和余晓丽在一边坐下,子健与聂子航坐在两个女人的对面。
“这还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呢。”
车窗外的景色开始加速倒退,说话的聂爱红几乎趴在车窗上,眺望着远去的苏南县月台。
这是她人生中乘坐的第一趟列车,但一定不会是最后一趟。
“你呢,子航同志,也是第一次坐火车吧”
不用抬头去看,聂子航也知道问话的是余晓丽,但他的目光还是从手上刚取出的《上沪文艺》里抬起,褪去技术制服的余显得格外光彩照人。
他微微一笑道:
“是的,我也是第一次。”
汽笛响了第二声,后座倏然传来激昂的二胡声。
是一首《东方红》。
一车厢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曲调结束之后,邻座的老人欣慰笑道:
“姑娘,能不能再拉一首《送别》”
“当然好!”
悠扬的二胡再次响起,余晓丽与聂爱红跟随曲调哼唱了起来。
这样温暖和煦的氛围,聂子航还是第一次体会。
他在“长亭外”的歌声中,再次把目光落向《上沪文艺》。
首页前版,冯既才先生正在连载《义和拳》。
在小说末尾,聂子航忽然瞄到一则告示:
《上沪文艺》编辑部敬请各位作者于月2日年聚。
这不巧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