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亮子下山(2/3)
旗林场有个二十来里地的一个屯子叫孙油坊的。
华夏三大移民潮: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早些年关里人在东北落脚后,人越聚越多,从起初的三五家到几十户人家逐渐地形成一个屯,屯与屯之间距离不过二三里,十个八个屯又组成了一个村;十个二十个村又组成一个乡或镇。
他们各自把自己在关里老家的拿手技术在东北发展成形。
酿酒的叫烧锅,榨油的叫油坊,制粉条、粉皮的叫粉坊,冶炼制造铁制农具的叫铁匠炉,烧制加工砖、瓦、缸、碗、盆的叫窑,开旅馆的叫大车店。
于是以主人的姓氏形成了姚烧锅、孙油坊、董粉坊、胡家炉、王家窑、鞠家店等村屯,还有孩子念书的私塾叫学坊。
单单这红旗林场就有闯关东的关外人,还有本地的原住民,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大杂烩。
孙油坊这屯铺是坐北朝南,紧挨着太平山延伸出来的沟塘子,属于一个大阳坡脚下。
到了这时候家家户户种完地,像姑娘小媳妇,还有这些个岁数大一点的妇女婶子,上山都得去揽菜。
猴腿儿、水蕨菜、驴蹄菜、山茄子,各种榛蘑那是应有尽有。
特别是猴腿跟水蕨菜,搁山上采完以后 到家搁开水一焯,把它揉搓晾干之后。
到了冬天前拿这猴腿拌个小炝拌菜、蘸个大酱,或者这水蕨菜熬点土豆,那要是搁点肉皮,配上小酒,那滋味老带劲儿了。
搁这孙油坊有这么一位大姑娘,叫蒋金凤,那长的真带劲儿,漂亮不说人也勤快,不论产地嘎地,一般的大小伙子撵不上人家。
到了秋天打个山核桃塘李子,采个山里红还能上树,那身手麻溜儿的。
平时缝缝补补的针线活手艺还好。
自然而然在这个孙油坊,那些个大小伙子瞅见她都是通红通红的。
谁都想把这姑娘娶回家做媳妇,因为人家蒋金凤能干啊。
今天蒋金凤跟自己要好的两个姑娘,到这屯铺里张大婶、李大妈一嚷嚷,寻思着集体去揽点山菜。
五个人一茬伙,都背着楸树皮筐子直接就奔的孙油坊的老西沟顶上就掏上去了。
蒋金凤这丫头不光长的漂亮,在这五个人当中揽山菜,你得讲究腿快手快。
这山菜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自然而然走在前头,挑胖的大的来,后面的只能揽点小的。
这么一出手,那自然而然的名列前茅。
顺着老西沟当揽到一大半的时候,蒋金凤的大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