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重组内阁(2/3)
,等待两旬的刘一燝,李起元,李从心,张梦鲸,李邦华,徐光启,毕自严,苏茂相,金炼等是不提啊。
“李卿,这是内阁六部官吏?”
朱由校淡淡问了句,言语间浓浓的不满。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这阵子,他反复研究正德和天启,嘉靖和崇祯。
天启,正德朝都上演宦官专政,都发生严重叛乱,然而,正德成功稳住局势,天启在辽东一败涂地。
嘉靖和崇祯类似,继承皇位前均未被视作继承人培养,都是大臣临时从藩迎立为皇帝。
嘉靖久不上朝,却稳坐江山,崇祯宵衣旰食,不敢懈怠,结果大明亡。
除去皇帝自身能力外,他得出个不成熟的结论。
正德,嘉靖和天启,崇祯内阁构成有巨大差别。
正德的内阁号称大明最强内阁之一,既有刘大夏,也有刘健,谢迁,李东阳。
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纵然这个内阁让刘谨搞垮,但迅速填补进杨廷和,焦芳。
嘉靖内阁前期有杨廷和,杨一清、张璁,后期有徐阶,高拱,张居正。
这些内阁官吏,一步步升迁,履历丰富豪华,既有六部任职的经验,也有主政三边军务的经验。
一句话,熟悉大明方方面面,理政经验丰富,老练,对维持朝廷运转,解决帝国弊端有深刻认知。
万历起内阁官吏履历越来越单一,要么是皇帝潜邸旧臣,要么是东宫宫僚,严重缺乏省府州位置上的锻炼。
非常简单的对比,天启朝,东林文官由众正盈朝,变成屈指可数的保护动物。正德朝,却能反杀刘瑾,这就是差距。
天启,崇祯朝内阁,比较有经验的就剩孙承宗,然而,孙承宗年纪老迈,与刘鸿训,李国普都没有总制三边的经验。
崇祯朝,内阁更糟糕,要么是固宠保禄的周延儒之流,要么是没有忠诚度的魏藻徳之流,又或者是擅长纸上谈兵的杨嗣昌之流。
维持帝国运行,从来都需要理政经验丰富,高超的官吏,而非坐在清闲位置,随龙而起,进内阁做官的散人。
毕竟,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所以,他刻意筛选万历末年至天启年间,在地方做出政绩的官吏。
除去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李邦华等,李长庚,陈扬美,李起元,李从心,史永安,杨觐光,金炼,苏茂相,尹伸,李枟,张梦鲸等,陆续走进他视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