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画像(上)(2/3)
罗南进入定境,是希望能够借助那份状态,进一步了解幽灵,并接触它、捕捉它、消灭它。幽灵的阻止和干扰,反而印证了思路正确。
在罗南看来,一根筋的应该是幽灵才对。要想了解一件事物,并不是非要通过“定境”不可。
罗南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
一杆笔,一张纸!
多年来,他收集人物素材,描绘周边图景,无数次临场速写,捕捉他人特质,落笔或许不成章法,却早已练就了第一流的敏锐性。
现在,他所需要的,不过就是做一幅特殊的“自画像”罢了!
线条自笔尖流注而下,层层堆积,彼此交错。心念若即若离,专注而又放松、流畅而又灵动,竟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向。
某种意义上,手绘要比观想更自由。
观想图形看似凭空而来,其实非常严谨,必须与形骸精神保持相当的同步,不能随意增减。
可白纸上的速写草图不同,它来自于真实,又可以脱离于真实,大可用虚拟、幻想、象征的笔法,去描述某个思想、概念,彻底解放灵感。
爷爷当年,可以用手绘的图形,来表达“格式论”的奥妙,如今罗南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去描述和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
这份变化落在纸面上,甚至可以推理演绎,超前一步,形成“大作品”而预作的小稿。
所以,罗南描画出了这么一幅绝不存在于现实中的监牢,去象征此刻心中最突出的想法。
有生以来,入监羁押,对罗南而言还是头一回,新奇的体验,自然而然就勾连到了十六字真言中的首句:
我心如狱。
罗南相信,十六字真言一定是爷爷对“格式论”的某种阐释,其中“狱、炉、镜、国”等,甚至是对于格式层次的直接表述。而按照序列推断,“狱”的格式,也许就是“容器”的进阶。
所以,他参考冰冷而逼仄的禁闭室,用自由畅达的笔锋,采撷时隐时现的灵感,甚至是更妙不可言的“气机”,在纸张上搭建专属于他的奇妙建筑。
他当然知道,画出来牢狱结构很多是幻想,未必能用在“格式”之上,可只要有那一份灵感的线索,就已足够。
至于扭曲的画面,就更好解释,因为图画反映了真实。扭曲建筑的力量,来自于建筑的内部。
那只无形无影的幽灵,就是始作俑者。
他看不到幽灵,却可以通过扭曲的图景,间接体会到它的存在。
笔下呈现的元素越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