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拿几亿美元出来亏(4/8)
的环节,也就是跨境资本交易环节,由于资本管制的存在,境内买境外的股票、债券,境外买境内的股票、债券都受限制。
但在80年代,还没有国内企业办理过离岸上市,香江也没有。
第一家国内企业到香江上市,是1993年6月29号,这天也是载入史册的一天。这一天,青岛的啤酒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以H股形式上市的内地企业。
所以,李云海想在香江的股市融资,除非以港资企业的身份。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
李云海在香江注册了公司海华公司,这是他自己控股的离岸企业。
四海集团和海华公司交叉持股。
李云海可以用海华公司的名义在香江上市融资。
在香江上市,要满足过去3个财政年度至少5000万港元盈利,最近一年盈利至少2000万,以及前两年累计盈利至少3000万港元,同时上市时市值至少达到2亿港元。
这个条件并不苛刻。
海华公司完全满足财务要求。
同时期的香江本土大中型公司均已上市,香江当地的IPO资源严重匮乏。
港交所的领导,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清楚,香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价值,以及内地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他们敏锐的意识到,两者一旦结合,必将迸发出巨大能量。
香江不过几百万人口,股市达到三千亿港币的规模,但在国际上只能算是边缘市场,只有和内地企业合作,才能一跃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资本市场。
李云海估计,自己要在香江上市,问题不大。
但有一点,就是不管是海华公司,还是四海集团,成立的年限还不够三年。
不过,李云海可以把香江上市,做为自己将来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
有了这几个融资的可能,李云海将全部身家投资到芯片和存储器中来,也就有了更大的底气。
广交会还在进行当中,CCA和电脑打字机的生意比较稳。
李云海却想抽空到国内的芯片工厂去看一看。
在正式到米国采购生产线之前,先了解一下国内的行情。
前文已经提及,我国在70年代曾经大力发展过芯片和存储器产业。
一直到1985年,我国研制出第一台分布投影式芯片机,采用的是436纳米G线光源。
这台芯片机,跟国际主流产品,只相差7年左右的水平。
但是,这只是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