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平安宁靖(1/22)
刘承宗没打算太早去炉霍,囊谦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没办——开荒。
他给张元亨做下一户四川农民给田二百亩的承诺,就是为拉人过来,增加康宁府的汉人。
这自然是因为康宁府仅有区区二十万百姓,二十万百姓什么概念?就只是旱灾来临前的鄜州和洛川的人口数量,相较于康宁府如此广袤的土地,这点人口微不足道。
可是话又说回来,整个康宁府目前能种植青稞与蔬菜的土地,目前统计出来只有不到二十八万三千余亩,统计还没有完成,但大体数目已经固定,即使丈清田亩,刘承宗估计也不会再增加太多。
在这二十八万余亩地里面,还有三万多亩地在贵族手里。
刘承宗认为在平均亩产八十到九十斤的环境下,这份亩产里包括了种子,再加上贵族盘剥,实际上人均的年口粮可能不足四十斤,这点东西不足以支撑一个人活下去。
但他也非常理解,在鱼河堡朝廷一年也给他发不了多少粮食,还不是靠着原始本能活下来了。
这二十万番民养好了,像他一样,他们这种习惯于忍饥挨饿的人,是可以干大事的。
只不过取决于干谁了。
在与白利的战争中双方军队合力,把宗教与奴隶制度冲了个稀巴烂,在统治这片土地之后,刘承宗才后知后觉,贵族不是傻子。
是个人都知道奴隶制度生产力低下,是个人都知道,多封众建的贵族制度同样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但这两样法宝,长久以来压制了这里的人地矛盾。
当这层遮羞布被扯去,三十万亩田地和二十万百姓两个数据,变得极为可怕。
摆在刘承宗面前最大的问题是,这三十万亩土地,就算都分给巴桑的奴隶营,都不足以达成他的期待。
可除了奴隶营,他治下还有十九万百姓呢。
都撵去当牧民倒是问题也不大,但没有农耕人口提供的粮食,他连手工业都别想发展。
刘狮子的另一份记忆对工业有接近偏执的追求,但对他个人来说,发展工业的道路非常清晰,首先农业上要自给自足,且至少有一半的农产品剩余,这就意味着两个人可以多养活一个做其他事的人。
多出来的这个人,可以在本地参与商业或手工业,继而才能去追求工业。
但是在他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人均农产品一半剩余,太奢侈了。
在这套简单的思维框架里,摆在刘承宗面前的问题很简单,为了长治久安的需要,他要从四川和陕西向西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