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自然的威力(9/12)
到城镇风险,也选择了顾几这边。
交通、卫生、警察等部长互相对视了下,见首席部长始终没有开口喊停,心里顿时了然,没想到仅仅才过去一天,会议风向就发生了转变。
眼见越来越多的部长举手赞成。
首席部长这才开口道:
“既然大家都同意迁移方案,那就以它为主题,制定一套新的应急策略,维迪,你作为该方案主要提出者,有什么想法没有?”
“有。”
顾几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了阿萨姆邦的地图。
他为这一刻准备了很久,指着阿萨姆邦南部东西两处城镇道:
“根据受灾群众转移安置路线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我觉得可以把避灾中心设定在乞拉丽齐和卢姆丁方向;首先这两处城市距离阿萨姆邦并不远,其次地势高,远离河流,不会受洪水袭击。”
“两者又都为城镇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考虑到这次受灾面积广,转移人员众多,考虑到安全性,采用火车转运的形式最好,一方面是火车运载能力高,另一方面则是火车轨道地基更高,相比陆运更安全,而这两处又是大城市,可以随时供给我们资源。”
“乞拉丽齐……”
没想到首席部长在听到这个名字后,竟然有些犹豫。
其余各部长的眼神或多或少,也都有些变化。
究其原因,是因为乞拉丽齐并不在阿萨姆邦境内,因为印度采取的治理策略,以及历史、种族等问题,造成东北六邦经常发生冲突,邦内各地区民族也很混乱。
除了恶劣的种族屠杀事件,邦与邦之间也发生过暴力冲突,比如1年阿萨姆邦与米佐拉姆邦的边界冲突,造成6名警察死亡,事后两邦的首席部长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生争吵,可见“近邻”其实并不亲近。
但危机关头,顾几也管不了那么多。
谁让阿萨姆邦交通落后,全邦铁路少得可怜,若是走陆运,河流沿岸一百多万民众,恐怕得数千辆客车4小时轮流行驶才行,而让民众们自己走,这么深的积水,很容易发生事故。
首席部长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于是看向阿努拉格。
后者点了点头,也同意顾几划定的两处避灾中心。
然后他便开始制定灾民转移安置的详细应急预案。
其实灾民转移的难点就在于线路的制定和位置选择,剩下的无非就是,分级负责、分批转移的模式。
前者是实行邦政府统一指挥,县区乡分级负责、密切配合的灾民转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