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友谊商店(2/3)
个异国他乡,和他发生点什么。
想到这里,她看姜玉楼的眼神都拉丝了。
姜玉楼没有注意到她那危险的眼神,得到她的同意后,轻轻舒了一口气,“事不宜迟,咱们走吧。”
两人先回了一趟姜玉楼家,带上了姜援朝。这次他准备大采购,人不够的话,还有点麻烦呢。
人齐后,三辆自行车一同朝着友谊商店的方向前进。
燕京的友谊商店在东华门大街,地方很显眼,很好找。
友谊商店里面所卖商品包括像好时巧克力、万宝路香烟、瑞士手表等在国内市场上尚未出现的进口货,还有茅台酒、丝绸等国内名贵商品。
此外,像彩电、电冰箱等紧缺商品,友谊商店里也可以找得到。
说起外汇券和友谊商店,特别有意思。
在一些描写80年代燕京的小说和影视剧中,有些“玩主”能进燕京饭店、友谊商店,能换外汇券,特招女孩儿待见。
外汇券对一些人来说有些陌生,但美利坚爱荷华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肯尼斯·斯坦克说过“如果钱能说话,那么外汇券的声音比人民币大50%”。
一开始,友谊商店只对外籍人士开放,而大陆的百姓只能在门口驻足张望。
其实,友谊商店是物资供应短缺时代的特殊产物。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就有了专为特权阶层和外国人服务的“小白桦商店”。在一切向“苏联老大哥”看齐的年代,咱们国家也把这种“特供制度”学了回来。
从1951年起,在国内的几个大城市中就陆续出现了一些高级国营消费品店。这些商店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了友谊商店,作为与外国来宾共建友谊的象征。
1979年,为了方便物资进口、扩大经营范围,国内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这让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外汇。
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实行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外汇是禁止在国内流通的。因此,为了方便外籍人士在华消费,国内开始发行了专为外籍人士设计的“外汇券”。
从那时起,人民币与外汇券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双货币制度”形成了。很多外国人当时都管外汇券叫“旅游货币”。
这种兑换券与人民币等值,共有7种面额9种版别,分别为1979年版的壹佰圆、伍拾圆、拾圆、伍圆、壹圆、伍角、壹角券。
根据相关规定,外籍人士在入境时,需将所持外币在国内银行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