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错误,跳过就行。玉米的历史(2/6)
数相同,都是n=10,而摩擦禾的相应基数是n=18。在现代栽培玉蜀黍和墨西哥类玉蜀黍的小孢母细胞中,粗线期染色体上的染结往往分布于染色体的近中部位;在摩擦禾和危地马拉类玉蜀黍的相应染色体上则以顶端染结为主,说明与玉蜀黍染色体特征有明显的不同。用人工方法更容易进行类玉蜀黍和栽培玉蜀黍的杂交,在其杂种一代中双亲的相应染色体可以联会成对,呈现同源性,导致良好的结实。[25]类玉蜀黍在中美洲逐步驯化为栽培玉蜀黍以后,不同玉蜀黍种簇间会经常发生杂交,产生形形色色的变异类型。分布于美国中西部玉蜀黍带的最高产马齿型玉蜀黍,就是由北部硬粒型玉蜀黍和南部典型深马齿玉蜀黍杂交和选择的产物。[12]分类学玉蜀黍的近缘种:分类学上玉蜀黍(Zea ay L.)属于禾本科(Graeae)玉蜀黍族(Maydeae)玉蜀黍属(zea L.)。玉蜀黍族由7个属组成,其中2个属——玉蜀黍属和磨擦禾属(Tfipau L.)起源于西半球。另5个属——薏苡属(Coi L.)、流苏果属(ae R.Br.)、硬皮果属(hlerae R.Br.)、三裂果属(Trilobae Henr.)和多裔 黍属(Polyoa R.Br.)起源于东半球。[25]
理论假说关于玉蜀黍的起源存在5个主要理论假说和几个次要的理论假说。[25]有稃玉蜀黍理论有稃玉蜀黍理论是法国博物学家a-Hi-ire 1829年提出的。当时有人从巴西送了一种独特的玉蜀黍类型给他,这种类型的籽粒被颖片包被,他将它描述为一种新变种Zea ay var. uniaa,认为这种类型是玉蜀黍的自然状态,推测其原产地在南美,可能是巴拉圭。有稃玉蜀黍理论当时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由于有稃类型与正常玉蜀黍之间只有一个单基因的差别,它在形态上与玉蜀黍草(gra)、类大刍草有稃型(eopod)等畸形玉蜀黍类型相似,但它不具备野生禾草的特征,在野外不能存在,许多人对这一理论持反对意见(Mange-ldorf,1974)。[25]共同祖先理论1906年Mongory首先提出玉蜀黍和大刍草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1918年Wea-herwg认为不仅是玉蜀黍和大刍草,还有摩擦禾,这3种植物按照达尔文所描述的通常的趋异进化方式由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这3种植物都有很多未发育的结构,它们是进化过程中失去的器官的痕迹,如果这些结构能得到充分的发育,这3种植物在形态上将有一种共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